close

據新華社洛陽3月26日電(記者余里)26日上午,我國民航系統唯一一架現役運七—100飛機在河南洛陽機場成功完成最后一次飛行,它的“職業生涯”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運七—100飛機的退役也標志著“接班人”——由西安飛機國際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工業西飛)最新研制的新舟600飛機正式投入使用。
  這架機號為B-3435號的飛機,也是我國民航系統最后一架現役國產運七—100飛機。自1991年投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教學訓練工作以來,共安全飛行2萬小時。20年來,上千名學員在它的陪伴下實現了翱翔藍天的夢想。
  接替運七—100的新舟600飛機是中航工業西飛為滿足用戶的最新需求而開發出的一款新型渦槳支線飛機,也是西飛為實現渦槳支線飛機世界第一的目標而研制的新舟系列飛機。自成功推出以來,已獲得16架訂單。
  在2010年11月的第8屆珠海航展上,新舟600飛機著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彩裝,表演了大坡度轉彎與單發停車等難度較高的動作,吸引了公眾的目光。
  此次,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首期投入飛行教學的這架新舟600飛機,正是該院在第八屆珠海航展上訂購的兩架之一,標志著我國首架新舟600飛機投入使用。
  據悉,中航工業西飛從2005年開始以新舟60飛機成熟技術平臺,啟動了新舟600飛機的研制。歷時3年多時間的研制,新舟600飛機于2008年6月總裝下線,同年10月實現成功首飛。
  新舟600飛機對原有技術平臺進行了以機身結構、綜合航電、內部裝飾與雙發延程為主燒肉要內容的設計改進與優化,進一步提升了飛機的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維修性和機場適應性。
  截至當日,我國第二顆月球衛星“嫦娥二號”已安全運行180天,達到了半年設計壽命。目前衛星系統狀態正常穩定,已全面實現了既定的工程目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學成果。在完成壽命期內各項既定任務后,該衛星還將進一步開展拓展性的探測試驗,為完成探月工程二期后續任務奠定基礎。
  根據工程總體的統一部署,衛星系統、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組織開展了各項探測工作,嚴密監視“嫦娥二號”工作狀態,先后成功實施數據注入3400幀,發送遙控指令1400條,對衛星進行了2次姿態轉換、2次軌道維持,控制衛星順利度過了2010年12月21日的月食考驗,還成功進行了獲取月面全圖等各項科學試驗任務,取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
  “嫦娥二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深化對月球的科學探測,驗證“嫦娥三號”任務的部分關鍵技術,為后續“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成功落月積累經驗。該衛星于2010年10月1日發射升空,經過奔月、近月制動、繞月飛行、降軌控制、升軌控制等多個關鍵環節,開始在環月工作軌道上運行。此后,衛星分別在100×100公里的圓軌道和100×15公里的橢圓軌道進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和環月探測。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在北極上空監測到一個明顯的臭氧低值區,在該低值區內臭氧總量是正常情況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區的臭氧總量達到了臭氧洞的標準(220DU)。有關專家指出,雖然沒有形成南極上空那樣規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遠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區覆蓋的范圍內紫外線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比南極臭氧洞大得多。
  風云三號氣象衛星攜帶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自2008年5月27日成功發射以來,在軌連續工作,運行狀態穩定。中科院空間中心空間環境探測研究室王詠梅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繼連續三年成功監測了南極臭氧洞變化后,這臺探測儀又于上個月成功捕捉到了首次北極臭氧低值區生成過程。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王維和認為,導致北極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寒冷的極渦內的極地平流層云,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釋放出破壞臭氧的鹵素原子。從衛星近年來同期監測到的北半球臭氧總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三月份北極地區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區范圍在400DU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500DU的區台北燒烤域占很大比例。而今年3月份北極圈內的大部分地區臭氧總量降到了200—300DU,部分地區達到了臭氧洞的標準。
  據了解,我國科研人員的上述空間探測發現與國外科學家的最新地面觀測結果互相印證。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道,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在北極從事臭氧監測的德國物理學家馬庫斯·雷克斯表示,在北極30個臭氧監測站獲得的初始數據顯示,在已經過去的這個冬季,臭氧濃度下降的情況比以往更嚴重。在春天來臨之前,“第一個北極臭氧洞也許已經形成,這種發展速度非常驚人。不過,目前下定論還為時尚早”。專家稱,臭氧濃度較低的地區可能向南已延伸到紐約上空,“皮膚癌的風險或將上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