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是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周年。在今天的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介紹說,根據新制定的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規劃,未來10年我國將發射13顆氣象衛星,除了對現有風云系列氣象衛星進行更新換代外,還將發射包括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微波探測實驗衛星等新研制的專業氣象衛星。
  楊軍說,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事業的發展思路是:堅持需求牽引、天地統籌、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綜合應用。堅持靜止衛星與極軌衛星并舉、互為補充的原則。未來五至十年,將通過風云二號03批、風云三號02批、風云四號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等重大工程的實施,分兩個階段實現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的發展新目標。
  第一階段,到2015年,建立穩定運行的靜止衛星觀測系統,確保風云二號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在軌備份”的業務格局;發射風云四號靜止氣象試驗衛星,區域觀測能力提高至5分鐘。
  據楊軍介紹,我國氣象衛星目前正處于更新換代的時期,尤其是風云二號系列靜止軌道衛星,未來計劃將發射三顆,其中第一顆,即風云二號F星將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的時候發射,接替現在的D星。而真正實現更新換代作用的將是風云四號,風云四號衛星的第一顆實驗星將于2015年發射,它的觀測范圍更廣,觀測精度也會大有提高。對于極軌氣象衛星,將發射風云三號業務衛星,這會形成上午星、下午星組網觀測;還要發展GPS掩星探測儀和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提高大氣垂直探測能力;發射風云三號降水測量雷達試驗衛星,實現降水測量雷達主動探測,遙感儀器定量探測精度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
  加強地面應用系統能力建設,建立與完善由國內接收站和極地接收站組成的地面接收站網,衛星全球觀測資料獲取時間縮短至2小時以內;衛星資料應用實現從定性應用向定量應用的轉變,衛星資料在數值預報模式中實現業務化應用,資料同化中衛星資料占有比例明顯提高。
  第二階段,到2020年,發射風云四號靜止光學業務衛星,完成風云四號從實驗星向業務星的技術升級換代,實現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成像通道最高空間分辨率達百米量級;同時,還將發射風云四號微波探測試驗衛星,初步實現靜止軌道微波探測;建立風云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雙星運行、互為備份”的業務格局,區域觀測能力進一步提高。
  建立穩定運行的風云三號極軌衛星業務系統,形成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測量雷達星三星組網觀測能力;提升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紫外可見光高光譜探測器、近紅外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等遙感儀器的性能,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監測能力。
  屆時,隨著氣象衛星的穩定運行與數據的廣泛共享,衛星應用進入穩步發展階段,衛星觀測資料在數值預報模式資料同化中占有的比例將達90%以上,對自然災害、環境、農業、生態、海洋等方面的監測能力也會明顯加強,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將接近和趕上同期世界先進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神舟飛船原總設計師戚發軔昨日透露,2011年下半年,中國將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后發射神舟八號飛船與之進行第一次無人交會對接。
  戚發軔介紹,“天宮一號”重約8.5噸,壽命2年,在其運行的2年時間里,將先后有神八、神九、神十飛船與之交會對接,結束任務后飛船將返回地面。
  他具體說,“天宮一號”發射上天后的2個月時間里,將驗證其性能,如運行螺絲穩定、工作正常,無人飛船神舟八號就會隨即上天,追著“天宮一號”,兩者進行首次無人對接試驗,之后共同運行一段時間之后,二者分離,神八返回。
  2020年之前中國將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中國空間站。
  戚發軔透露,該空間站將包括一個核心艙、實驗艙和貨運、載人飛船。“飛船可以掛靠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宇航員想回來,就坐著飛船回來。”空間站長期有人照料,使用壽命能達到10年左右,容積也比較大,僅核心艙就有20噸。“目前最需要的技術支持是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
  屆時將有2到3名航天員長期照料空間站,其中可能有一名女性。戚發軔說,“考慮女同志,主要是從醫學研究著眼,譬如考察太空工作對生育是否有影響。”
  此外,中國空間站將面向外國、中國港澳地區科學家開放,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