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新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志集中刊登了三篇獨立研究的論文,分別在歐洲、南亞和中國漢族人群中,發現了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點。
  刊登的中國科學家論文,他們在中國漢族人群中,找到了首個冠心病易感基因位點——擁有這一基因位點變異的人,其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50%。
  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冠心病每年在中國導致約70萬人死亡。冠心病的學名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其病因是冠狀動脈變得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臟無法正常工作,乃至死亡。近十幾年來,由于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冠心病在中國的發病率大幅度增高,而且趨向年輕化。在什么影響下,冠狀動脈會變狹窄呢?若著眼人體內部尋找原因,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基因。

  “我們在過去4年中,檢測了7500多個樣本,才抓到鎵豐電子秤這個編號為6p24.1的基因位點。”論文通訊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王擎告訴記者,他和副教授凃欣帶領研究團隊,2006年與衛生部北京醫院何青教授的團隊共同啟動了冠心病遺傳項目,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幾十家醫療機構合作,樣本遍及北京、武漢等5個省市,通過最先進的高通量遺傳學技術——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最終在漢族人群中發現了6p24.1這個全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點。
  50%的冠心病患病風險有多大?以往研究顯示,抽煙就可以使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兩倍——如此看來,6p24.1并不那么可怕。不過,王擎并不這么認為。“人體內的疾病易感基因有一種‘微效作用’。比方說,這個易感基因會使風險增加50%,但別的易感基因又會使風險上升50%——當多個基因疊加起來,就很危險了!”
  與王擎成果同時刊登的一篇來自德國的論文,在歐洲研究了10萬個樣本,找到13個冠心病的易感基因位點;而另一篇英國牛津大學的論文,則檢測了超過7萬個來自歐洲和南亞的樣本,發現了5個位點。“人種不同,各種疾病的易感基因位點、數量也各不相同,我們找到的這個易感基因在白種人群中,就沒有被發現。”王擎說,他相信,中國漢族人群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點,絕不止這一個,但尋找更多位點,就需要更大的樣本量,耗費更多經費。“做一個基因芯片,檢測一個樣本,就需要幾百美金。而我們科研經費有限,能找到這個位點已屬不易。”
  但這一發現可稱得上我國近年冠心病研究領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讓科學家能深入了解漢族人群的冠心病發生的分子機制、探索冠心病風險預測。“在漢族人群中,擁有這一冠心環保文集病易感基因位點的人數約為5%。”王擎說,“對這些人,醫生就應對其生活習慣進行干預,比如戒煙、多運動、健康飲食等。”
  由于6p24.1位于一個功能尚不清楚的基因c6orf105內,王擎下一步打算進一步研究這個基因的生理功能以及與冠心病的關系,“認識清楚這個基因,也許能為今后冠心病的診斷、治療、新藥研發提供新的靶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麥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